《亚洲时报》9月30日刊文,分析了“中间走廊”的崛起以及对欧洲的冲击。 所谓中间走廊,全称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(TITR),指的是一条从中国出发,经中亚、跨越里海,再经南高加索与土耳其进入欧洲的新贸易通道。 这条走廊的最大特征,就是绕开了俄罗斯和东欧的传统北线。 过去中欧班列的路线,经由俄罗斯、白俄罗斯进入波兰,再连接德国和整个欧洲市场,这条路给欧洲带来了极大的地缘红利,尤其让东欧国家成为中欧贸易中的战略中转站。 但随着俄乌战争不断升级,以及东欧部分国家的骚操作,这条北线的风险越来越高,运力不再可靠。 相较之下,中间走廊虽然速度相对慢一些,但在地缘政治风险可控性上更具优势。 文章明确指出,如果欧洲继续迟缓,不积极介入,不只是传统路线会丢掉,中间走廊也将被中国、土耳其以及中亚国家主导,届时欧洲将被彻底边缘化,丧失中欧贸易网络中的主动权。 从宏观层面看,这不仅仅是物流路线的变化,而是欧亚大陆权力重心的再平衡,而欧洲毫不意外的又拉胯了。 (亚洲时报报道截图) 拿近期波兰故意阻止中欧班列一事来说,就属于典型的自宫行为。 原本中欧班列是欧洲少数能够掌握的实质性优势,波兰也是获益最大的国家,没有之一。波白边境布列斯特口岸是最繁忙的中欧班列换轨点,货物要在这里完成宽轨与窄轨转换,再进入欧洲腹地。 波兰因此成了欧洲的东大门,东欧国家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。然而,最近波兰关闭口岸,导致上百列班列被卡在边境一侧。 这种行为让欧洲整体的供应链安全蒙受巨大损失,结果就是,本来属于欧洲的战略通道被自己人切断。 长期来看,企业和货主不会把命运押在一个动辄可能关停的路线之上,他们自然转向更稳妥的路线。 这一转向,直接削弱了东欧国家的过境红利,使东欧国家从必经之路变成了可有可无。 更严重的后果是,这种边缘化效应不仅波及东欧,还波及整个欧洲,因为欧洲不再是中国与欧亚大陆贸易的必然中枢,中间环节完全由第三方控制。
(中欧班列) 中亚的中间走廊虽然不是针对波兰和欧洲打造的,但由于波兰的操作,这条走廊的分量自动升高,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 过去,中亚常被视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区,更多扮演被动过境的角色。但现在,它已转型为一个主动的战略舞台。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正中,是东西方必经之路,无论是货运铁路、能源管道还是数字通信,都绕不开这一地区。 而战争和制裁让北线失效,途径伊朗的南线也受限于制裁和安全局势,使得中间走廊的战略地位水涨船高。 中亚国家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,自己也在主动塑造新格局。 比如,哈萨克斯坦不断扩展草原铁路,阿塞拜疆则主动升级巴库港,土库曼斯坦希望既当过境国也当能源供应国。 如此一来,大国竞争也就在这里集中交汇,中国要保障西向出口通道,土耳其要强化泛突厥联盟,俄罗斯则要维护残余影响力,而欧洲,也想参与,但是有劲使不出来。
(过境中亚的列车) 目前来看,中国和土耳其对中间走廊的影响最为直接。 中国是最大的推动者和受益者,通过大规模投资基建、签署双边协议,确保货物能够顺畅进入中亚,再横跨里海进入欧洲。 对中国来说,中间走廊是“一带一路”的延伸和补强,是在地缘风险加剧下的另一层保险。 而土耳其则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,把中间走廊的西端牢牢握在手里,安卡拉不仅承接来自高加索的货运,还借突厥语国家的文化纽带加强与中亚的联系。 对土耳其而言,这既是经济机会,也是外交筹码。 总的来说,相当于土耳其取代了波兰的位置,但不同的是,土耳其不是欧盟国家,可不会像波兰那样受制于欧盟,
(土耳其和欧盟旗帜) 欧洲其实也非常重视这条中间走廊,推出了很宏大的计划,预算就有几十亿欧元,要支持港口、铁路、能源和数字项目。 然而,预算有了,钱却花不出去。欧盟的运作模式决定了,它的钱要经过复杂的招投标、合规审查、内部协调。 这些程序说是为了保证透明和规范,但本质上还是利益分配问题,直接导致欧盟慢了不止半拍。 中亚国家需要的是立刻能见效的项目,毕竟俄乌冲突提供的战略红利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,所以中国的模式更受钟中亚各国青睐,因为中国执行力非常强,属于先干再说。 而在中国的项目已经落地的时候,欧洲内部还没掰扯清楚,并且动辄就是什么“人权”“法治”,搞道德说教,所以中亚国家也不愿看欧洲的脸色,毕竟没人喜欢听人对自己指手画脚。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,欧洲实际上是有很多机会的,但最终都被自己霍霍了,以至于连土耳其这样的国家都可以轻松拿捏欧洲,实在可悲。
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